族人提供的相關短片:
相關影片:布農族-傳統部落與建築空間(一)
相關影片:布農族-傳統部落與建築空間(二)
相關影片:布農族-中心崙住家
相關影片:布農族-利稻社住家
相關影片:布農族-良久社住家
族人提供的珍貴史料,布農族建築的形式:
一、石板屋
以板岩砌牆、蓋頂、鋪地,僅樑柱使用木材。在建築的過程中,先尋找石板的材料,大塊的石板用來堆疊成牆面,較薄的片狀板岩則用來作為屋瓦,窗戶與某些支樑利用木頭製成。
屋瓦是一片一片的蓋在細細的木架上,不用任何鐵釘與鐵絲。板岩石屋的形式上大致呈長方形。以門口及出入之走道的位置來區分,房屋之建造方式可分為橫長與縱深兩類,正門置於橫寬部份之正面。屋頂為兩傾斜面頂,屋基為方形,前半部作為庭院,後半部用以蓋屋,穀倉置於屋內成為家中建築的一部份。
二、茅屋
茅屋以木柱作為樑柱,以茅管拼豎為牆,再蓋以茅草作為屋頂。有的房子會以板岩鋪地,以木板為牆,以茅草蓋頂。
三、竹屋與木屋(我們的設計主軸 竹屋)
竹屋與木屋是長久以來生活在中央山脈裡布農族建築特色之一,祖先遺留下不僅僅是建築樣式、風格,仍包含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共存態度。古早布農族竹屋與木屋,建在樹上,人口增加後,把木屋建在地面上。以較粗竹子為樑,剖竹為牆,正反緊密相靠,樹皮或茅草為頂。具自然建築本質與冬暖夏涼調溫機能。
是布農人較晚近才發展出來的形式,木屋的形式呈長方形,以較大的木柱為樑,小木柱作為牆壁,切割木板作為屋頂。竹屋則以較粗的竹子或木柱為樑,剖竹作為牆壁,覆以平鋪式屋頂。
家屋構造及其象徵意涵
布農人建築房屋有一定的步驟,包括卜地、蒐集材料、平地、立柱、架樑、蓋頂、築壁、建粟倉、修灶、修床屋、安門、鋪地與落成酒宴等。卜地是由預備建屋的男性家長,選定一地基後,先砍除一小方形範圍內的草,作為標記,然後回家看當晚的夢吉凶與否,若不祥,則易地再卜之。其次,建築家屋所需的材料與建築中所需的勞力,多半由建屋者的父系氏族與部落內的男性成員所提供。
傳統布農人家屋的的門為便於防禦通常設計很小,但卻是連接屋內與屋外,同時也是溝通屋內與屋外的孔道,未經允許,外人不能隨意進入。布農族 梅蘭社住家
梅蘭社住家原建於高雄縣桃源鄉,屋頂以茅草鋪蓋,四周牆壁由竹條整齊排列而成,再縛以竹片以增加強度。此屋規模很小,由一對年老夫婦居住。室內配置與前述二間住屋相同,只是少了右側的床鋪。是比較晚期的建築。兩側的牆壁並沒有與屋頂緊密接台,上方留了一大段的空隙,且因竹材的長短不一而呈不規則的間隙,這倒有一個好處,讓室外的光線進來,增加屋內的亮度。布農族 利稻社
目前利稻社已無任何傳統建築,由於位居南橫公路的中繼站,目前正規劃許多民宿村為遊客服務。村中尚保有漢武早期建築。布農族 木屋
古早布農族的木屋,早期是建在樹上,人口數的增加,把木屋建在地面上。建築的方式和一般造屋的方式略同,以較大的圓木為柱,小的圓木橫牆為壁;樹皮或茅草為頂。再以劈竹為半,正反緊密相靠。以木為居的房子,具有自然賦予的居住品質;除了有冬暖夏涼的調溫機能,更有用之於自然,還之於自然的環保觀念,絕不輕言製造無可回收的垃圾;可看出布農族祖先古早的智慧與生命共存的態度。
More Link:
http://www.dmtip.gov.tw/Aborigines/Article.aspx?CategoryID=3&ClassID=10&TypeID=25&RaceID=3
http://www.dmtip.gov.tw/
2009年4月16日
布農族住屋形式
標籤:
Communication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